大河網(wǎng)訊 在太行山嶙峋的崖壁上,一渠碧水蜿蜒六十載,如今仍在奔騰。從“戰(zhàn)太行”到“富太行”“美太行”,河南安陽林州市如何用一甲子的時間完成三重躍遷?4月18日至19日,媒體采風團一行逐渠水之流、沿山脈而行,前往紅旗渠紀念館、紅旗渠青年洞、石板巖鎮(zhèn)高家臺村找尋答案。
入渠的時代課堂
一篇篇發(fā)黃的報文、一條條粗糙的纖繩、數(shù)不清的鐵釘、沾滿血痂的鐵錘、浸滿汗?jié)n的草帽……走進紅旗渠紀念館的瞬間,仿佛開了時光隧道,將前來了解紅旗渠故事的人拉回六十年前。
苦干10個春秋,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20世紀60年代,為了改變“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的困境,十萬林縣(今林州市)兒女用血肉建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并在建設中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短短十六個字很多人都聽過,但像記者一樣能夠來到紅旗渠實地感受紅旗渠精神卻不是很多。“除險隊長任羊成的門牙被砸掉了,他笑得那么燦爛,但我看著照片,卻想流淚。”濕紅的眼眶,哽咽的發(fā)音,在紀念館的短短半個小時,感動——是媒體采風團提交的讀后感。
紅旗渠的這段歷史,讓人敬畏的不只是數(shù)字,更多的是鮮活的實證。“紀念館的設計形態(tài)為舞動的紅色水渠,是紅旗渠精神的升華,也是紅旗渠形態(tài)的延伸。”紅旗渠紀念館的講解員告訴記者,館內通過虛實結合的展陳技術,再現(xiàn)了林縣人民“劈開太行山”的壯舉。
了解過歷史,才能更好地入渠。當年那個由300名青年突擊隊員鑿通的616米絕壁巖洞——紅旗渠青年洞,如今已成為紅色實景演出的天然舞臺,作為紅旗渠精神的具象化符號,每年有超百萬名青少年來此研學。
虎口崖,一線天,只有親手觸摸敲擊堅硬的山巖方知艱苦,只有親自登上狹窄細小的崖間隧道才懂奉獻。漳河水一分為三,流向田間地頭,恰如精神之渠潤澤當代。
渠畔的藝術經(jīng)濟
紅旗渠的“山碑”二字,深深地刻入林州人民的心頭,也讓靠山吃山、點石成金的信念融入林州人的骨血。
紅旗渠畔,有個隱于太行山深處的小山村,其山高路陡、通行不便,卻受到無數(shù)熱愛寫生的藝術愛好者的青睞,這個用藝術激活鄉(xiāng)愁的地方,便是林州市石板巖鎮(zhèn)高家臺村。
“石板巖困住了村民,現(xiàn)在也救活了村莊。”高家臺村黨支部書記張海根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以前,高家臺村資源匱乏、交通不便,曾經(jīng)430多人的村莊,人口流失到只剩下不到200人,當年來這里旅游的人寥寥無幾。
2003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帶領學生采風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高家臺村,得益于石板房的保存較為完整,巍巍太行重巒疊嶂與獨特石板房相得益彰,頗具“南北兼容”之感,“家家石板房,山山不一樣”,有著獨特的寫生優(yōu)勢。很快,這一優(yōu)勢傳往山外、傳向遠方。
據(jù)了解,近年來高家臺“畫家村”及其所在的太行山“中國畫谷”的知名度在全國“寫生圈”和藝術界迅速攀升,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等八大美院,以及全國其他200余所高校相繼在該村設立寫生基地,年接待量超過20萬人次。
從“戰(zhàn)太行”到“美太行”,林州人始終保持著精神銳度。
“石板房留下了,根就留下了,歷史就存下了。”張海根說,高家臺的“扁擔精神”與“紅旗渠精神”一脈相承,團結一致、艱苦奮斗是紅旗渠畔每個村莊點石成金的法寶。
從紅旗渠紀念館的研學少年,到石板巖鎮(zhèn)的寫生畫筆,太行山石記得過去,更將見證未來。
當《定叫山河換新裝》的歌聲再度響徹太行,當紅旗渠水依然滋潤著54萬畝良田,正如分水閘前鐫刻的“山碑”二字,渠水有“新”色,精神亦長青。(范弘燁)
編輯:陳靜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tnvelaivaaippu.org/showinfo-263-35198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