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記者 施晨露
什么是古典,什么是經(jīng)典?昨晚,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主論壇在虹口區(qū)雷士德工學院聚集中外嘉賓各抒己見。
作為上海書展特色子單元,創(chuàng)立于2011年的上海國際文學周是中外作家進行文化交流、文學探討的重要平臺,迄今已邀請300多位中外作家、學者在上海書展期間來滬,其中包括4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今年是第十二屆上海國際文學周,也是文學周活動連續(xù)六屆落地虹口區(qū)。
圍繞“流變與轉(zhuǎn)化中的古典”主題,學者方笑一、吳雅凌分別擔任今年主論壇上下半場學術主持。愛爾蘭都柏林喬伊斯中心主任達里娜·加拉格爾,瑞典作家帕特里克·斯文松,馬來西亞作家戴小華、林雪虹,美國作家馬丁·普克納、張明皚,英國作家艾禮凱,韓國學者薛熹禎,韓國作家金草葉、千先蘭,德國翻譯家李棟,中國作家孫颙、郭爽、程婧波、張秋子,翻譯家余中先、戴從容、黃雪媛等嘉賓輪番上臺,發(fā)表主題演講。
“古典不‘古’”,孫颙以中西方兩部經(jīng)典《荷馬史詩》《詩經(jīng)》為例,盡管距今相隔三千年,其中展現(xiàn)的人性內(nèi)核依然與當下相通。“無論是人性中的惡,人性中色彩斑斕的小算計,抑或是對美好情感的訴求,古今并無二致,只是現(xiàn)代社會的表達方式更為開明便捷。”孫颙認為,古典文學之所以能成為永恒的精神滋養(yǎng),正是因其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質(zhì)和人的欲望,當代文學若要流傳后世,關鍵在于對人性的刻畫能否入木三分。
達里娜·加拉格爾認為,經(jīng)典的生命力在于反復地被“拆解”與“重織”。從荷馬的《奧德賽》到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奧德修斯的史詩航程被改寫為一位現(xiàn)代廣告推銷員十八小時的街巷漫游,英雄神話從戰(zhàn)場進入了凡俗生活的堅守。喬伊斯的靈感則追溯至蘭姆的《尤利西斯歷險記》,蘭姆的通俗文筆為他打開了史詩之門。這再次印證了經(jīng)典的本質(zhì),“借時間、文化與個體洞見的棱鏡,每次重述與閱讀都是新生”。
戴小華分享了自己從《紅樓夢》中汲取的管理智慧。賈府的管理結構類似現(xiàn)代企業(yè):賈母是精神領袖,王熙鳳如強勢CEO,以嚴苛制度提升執(zhí)行力,李紈則憑柔性管理凝聚人心。管理是一種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賈府的衰落警示著現(xiàn)代企業(yè)需要有危機意識。“閱讀古典不僅是精神滋養(yǎng),更能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借鑒,是讀者心靈的寄托,更是社會進步的燈塔。”
未來六天,近30位上海國際文學周嘉賓將參加50多場文學活動,包括“詩歌之夜”和在上海展覽中心、思南文學之家、建投書局、上海圖書館東館、朵云書院、上海塞萬提斯學院舉辦的文學對談和簽售分享活動。今年上海國際文學周將采用網(wǎng)絡直播,讓更多文學愛好者、讀者“親歷現(xiàn)場”。三位外國作家達里娜·加拉格爾、賈斯明·巴雷亞、艾禮凱還將到今年上海書展首次設立的烏鎮(zhèn)分會場,與當?shù)刈x者游客見面,凸顯上海國際文學周的輻射力。
“很多外國嘉賓愿意借上海國際文學周之機在中國多待幾天,甚至去不同城市看看。”參與多屆上海國際文學周活動組織的青年作家王若虛告訴記者。連續(xù)舉辦多屆的上海國際文學周不僅成為中國讀者直接了解世界文學的窗口,無形中也成為上海和中國向世界打開的一扇窗。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zhuǎn)載,如需轉(zhuǎn)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tnvelaivaaippu.org/showinfo-33-36199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